Smilosicyopus leprurus (Sakai & Nakamura, 1979)

ASIZP0072748
ASIZP0072750
ASIZP0072749
ASIZP0075290
尾鱗銳齒鰕虎
糙體銳齒鰕虎
微笑黃瓜鰕虎,尾鱗微笑黃瓜鰕虎,鱗尾黃瓜鰕虎,微笑鰕虎,糙體瓢眼鰕虎,甘仔魚,狗甘仔
Caudal-scale Sicyopus;Caudal-scale smile goby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大洋 河口 淡水
淡水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Gobioidei » Gobiidae » Smilosicyopus
Smilosicyop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Gobioidei
Gobiidae
Smilosicyopus

綜合描述

體呈淡黃褐色或灰褐色,幼魚及雌魚略呈半透明。成熟雄魚的第一及第二背鰭具黑色點紋。雄魚及雌魚在上頜邊緣皆具有一道明顯的斜走黑色線紋。抱卵雌魚的腹部呈橘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分布

本種分佈於日本琉球群島、臺灣、巴布亞及澳洲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尺寸

體長一般3~5公分,最大約6公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棲地

本種成魚棲息於溪流水域。
大洋河口淡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行為

研究顯示,本種有啃食其他魚隻鰭部的特殊習性。本種口腔中有排列緊密,且如切割刀的牙齒,這種齒形與已知的食鰭魚類相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繁衍

本種為河海洄游淡水魚類。幼魚在溪流中孵化後,歷經海洋、河口水域環境後,上溯回溪流水域成長及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保育狀態

本種已在2024年10月24日公告為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威脅

本魚種在國內主要受到的威脅包括人為採集以及如溪床水泥化、溪流中橫向構造物等棲地破壞,同時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法規

本種目前為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已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

效益(利用)

目前為農業部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捕捉及利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milosicyopus leprurus 上次更新: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