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cinidae

ASIZP0066397
ASIZP0080287
ASIZP0066439
ASIZP0066418
雙鰭電鱝科
雙鰭電鰩科
Family 科(臺灣目前記錄 3 屬,4 種)

綜合描述

頭部、軀幹和胸鰭連成一體,形成一肥厚而光滑之圓體盤,和尾鰭明顯分開,且尾長約和體盤相等或略小,兩側通常各具一縱走之皮褶;眼睛退化或很小;噴水孔與眼有一定距離,後緣光滑或具乳突。口小,唇厚,能稍微突出。具強大之唇軟骨。齒細小,鈍圓或具尖頭,排列緊密成鋪石狀。背鰭位於小尾鰭之上,一枚、兩枚或缺如;腹鰭小型,部分為胸鰭覆蓋,左右內緣或分離,或癒合。頭側及胸鰭具有衍生自游離肌肉且發育良好可強力發電之發電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arcin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上所有熱帶至溫帶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arcin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棲地

砂泥地底棲性魚類。有些魚種體長可達1公尺以上。行動緩慢,時常將自己埋在底質之下。獨居或成群活動,視種類而異。具有領域性。位於頭側與胸鰭間之電器可發電以擊昏獵物,甚至可擊退人類之侵擾。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arcin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