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漁、禁漁和海洋保護區有何不同

內容摘要:

國際上,海洋保護區最新的發展趨勢是什麼?他們如何劃定、管理海洋保護區?海洋保護區的計算方式,分子是什麼?分母是什麼?劃定了海洋保護區後,如何訂定相關的管理措施,與國際接軌,學習他國的經驗與策略,和別人比較,我們才能更加了解、掌握臺灣目前發展的情形。

國際上,目前擬將「海洋保護區達到30%」訂為2030年的目標,海洋保護區內劃分成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永續利用區是限漁的,允許適當的捕撈,但不可過頭,緩衝區只允許生態旅遊、養殖,但不能夠有任何捕撈活動,核心區則又分作:禁止進入、禁止捕撈區。

限漁有各式各樣的作法,包括魚種、漁具、漁期、漁區的限制,例如在臺灣的海水魚類有三種不得捕撈的魚種:鯨鯊、龍王鯛、隆頭鸚哥魚,並且在特定期間透過漁具、漁法的限制,進而達到保育的效果。

國際上,正在呼籲完全禁漁的海洋保護區要擴大、增加,希望此舉能夠更有效、快速地恢復魚群的數量。

劃定海洋保護區後,分子、分母的計算方式應要更明確的說明,儘可能在捕撈和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透過保育觀念的教育與推廣,當人們把海洋視為一個水產銀行,魚在海洋保護區內有如本金,所有人不得捕抓,久了之後,利息便會不斷增生、湧現,大家就會有抓不完的魚。

未來,希望推動完全禁漁的區域能夠未來,希望推動完全禁漁的區域能夠逐步擴大,讓臺灣魚類的復育能夠更快、更有成效,讓我們的子孫還有機會能夠吃到海中野生的魚鮮。

擴大,讓臺灣魚類的復育能夠更快、更有成效,讓我們的子孫還有機會能夠吃到海中野生的魚鮮。


[前往講堂總覽

相關連結:
魚線的盡頭 | https://youtu.be/22YrMRav6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