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至2015年人類已累積了6.3億頓的塑膠垃圾,雖然有部分已經焚化或做其他分解,但仍有將近八成仍然堆積在環境中。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已超過了一億五千萬頓,預估是現今海洋魚類中點的五分之一。
當塑膠製品受到風浪衝擊或是其他因素,因此由大片變為小片,再成為碎屑,形成塑膠微粒,甚至小到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塑膠微粒的數量跟重量都很可觀,這些塑膠除了會纏繞在生物身上,造成生物受傷、窒息死亡等,也會被生物誤食,減少生物營養的吸收,也會吸附有毒物質影響生物健康。
而這些塑膠微粒也會影響人體,製造塑膠時使用的單體及添加劑,會干擾神經系統發展以及內分泌系統。同時因為表面積高,容易吸附污染物或致病菌。
近期環保署公布一份調查,針對台灣的自來水、海水、沙灘,檢查發現在台灣的自來水中檢驗出微型塑膠,在沿海的貝類中也有檢查到塑膠微粒。
廢棄的魚網佔了塑膠垃圾的百分之十,一年約有64-800萬頓,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另外若是不慎捲入船隻或是潛水活動遭到纏繞也會對人類造成致命威脅。2016聯合國漁業委員會提出解決方案,並在2018年於羅馬召開漁具標示記錄研商會,期盼每個漁民所使用的漁網都必須標示實名,藉以宣導不要肆意丟棄廢棄漁網,並且通過漁具標示草案。我國也正討論推行。
改善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棲地的影響,國際上建議參考歐盟關於歐洲海域海洋廢棄物監測的指導意見,以標準化方法進行監測、分享和提出報告。確保獲得、分享和利用技術支援海洋廢棄物的管理和監測,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以及查明海洋廢棄物的來源廢棄物的來源、途徑和分布狀況。另外還有調查和促進現有最佳技術,以防止微顆粒進入海洋環境。促進關於食物鏈中海洋微型廢棄物潛在營養轉移的研究,以確定塑膠和有害化學品是否有生物積累效應。
台灣也開始了限塑的政策,禁止含有塑膠微粒的化妝品清潔用品等。面對垃圾污染這種跨區域的問題,必跨部會的一同討論對策,環保署推行了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擴大活動參與,並公開宣示政策,到2030年全面禁止購物用塑膠袋。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