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Valenciennes, 1837)

ASIZP0080307
ASIZP0080309
ASIZP0056777
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_1
青斑細棘鰕虎
青斑細棘鰕虎魚
甘仔魚,狗甘仔,珠鰕虎,青班銜鯊
Spotted green goby,Green-spotted goby
砂泥底 河口 潟湖 礁沙混合區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背鰭Ⅵ, Ⅰ, 10;臀鰭Ⅰ, 9;胸鰭18。縱列鱗 37~39;橫列鱗 12~13;背鰭前鱗 34。體延長,側扁。背緣、腹緣微微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吻部圓鈍。頰部有許多列細密的垂直感覺乳突。眼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口大,頗斜裂,口裂可達眼前緣的下方。上下頜均具有尖銳的大型犬齒。鰓裂中大。體被中型的櫛鱗,背前鱗列為較細小的圓鱗,腹部亦被鱗。第一背鰭的前方鰭棘約等長。第二背鰭及臀鰭的後方鰭條均較長,雄魚的鰭條末端可達尾鰭的基部。尾鰭圓形。體呈暗褐色,體背具5-6個深色斑駁,斑駁間具亮藍色斑;體側中央具5個黑斑,圍繞其周遭散布有青綠色的亮斑。胸鰭基部的上方有一暗斑。各鰭灰色;第二背鰭的上方具有一淡黃色的縱紋;腹鰭灰黑色;尾鰭基部具紅褐色點紋。(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上次更新:2020-04-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東非到新幾內亞,北至日本。臺灣分布於各地河川下游的半淡鹹水的河口區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上次更新:2020-04-09

尺寸

體長:16.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上次更新:2020-04-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泥灘底質的河口或紅樹林區沿岸內灣的淺水區及潮地中活動。白天多躲藏在泥中的洞穴裡。攻擊性較強,肉食性魚類,以小型甲殼類、小魚為食物來源。
砂泥底河口潟湖礁沙混合區

0~5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上次更新:2020-04-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上次更新: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