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ctropomus laevis (Lacepède, 1801)

ASIZP0056140
ASIZP0075300
ASIZP0075194
Plectropomus laevis@fishdb-media-1631
橫斑刺鰓鮨
黑鞍鰓棘鱸
豹鱠,過魚,雜星斑,黑條
Saddleback grouper,Saddleback coralgrouper,Oceanic trout,Tiger trout,Black-saddled coral trout,Chinese footballer,Bluespot trout,Black-saddled leopardgrouper,Coral trout,Blacksaddle coralgrouper,Blacksaddled coralgrouper,Giant coralgrouper,Gia
經濟性物種 有毒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近海沿岸 潟湖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碩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9倍。頭中大。口大;下頜側邊具小犬齒。鰓耙數8-9+15,隨成長而漸退化。前鰓蓋骨邊緣圓形,具3根棘,唯埋入皮下,下緣稍具鋸齒;鰓蓋骨具3扁平棘,上下二棘被皮膚覆蓋。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數83-97。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鰭棘部明顯短於軟條部,具硬棘VIII,軟條10-12;臀鰭硬棘III枚,細弱而可動,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遠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鰭條 17-18;尾鰭內凹形。兩種色相,體具五條黑色橫帶;或有甚多小藍點散在,橫帶有或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lectropomus laevis 上次更新:2006-06-03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南部、東北部及綠島海域均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lectropomus laevis 上次更新:2006-06-03

尺寸

體長:12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lectropomus laevis 上次更新:2006-06-03

棲地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亦常出現於水道及外礁斜坡。生性兇猛,極為貪食,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殼類。繁殖期時會迴游短距離而聚集於1-2個礁區產卵;為浮性卵。幼魚底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珊瑚碎屑堆。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4~1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lectropomus laevis 上次更新:2006-06-03

效益(利用)

常見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一支釣,魚槍或設魚籠等捕獲。清蒸、煮湯或紅燒皆味美。因食物鰱之故,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lectropomus laevis 上次更新:200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