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urus lanceolatus (Liénard, 1840)
![ASIZP0059908](https://fishdb.sinica.edu.tw/files/muse_fishdb/muse_styles/term_thumbs_silder/mcode/afd7e3da837cf921b281806672fd2378.jpg?itok=iTp0Neme)
![Masturus lanceolatus@Jheng2564](https://fishdb.sinica.edu.tw/files/muse_fishdb/muse_styles/term_thumbs_silder/mcode/c056ea3ef39c7c7a71cb8af08f12dd54.jpg?itok=1J4jaqIf)
![Masturus lanceolatus@fishdb-media-2510](https://fishdb.sinica.edu.tw/files/muse_fishdb/muse_styles/term_thumbs_silder/mcode/702603ae097877f5713b79bac421cb5e.jpg?itok=yrEHPJuh)
![Masturus lanceolatus@fishdb-media-5864](https://fishdb.sinica.edu.tw/files/muse_fishdb/muse_styles/term_thumbs_silder/mcode/f02ed0ebfb4989ea8ef7866b6e4e687a.jpg?itok=X3M69FB1)
矛尾翻車魨
矛尾翻車魨
翻車魚,蜇魴,蜇魚,海蟲(澎湖),曼波(成功),新婦啼(澎湖)
Sharptail mola,Sharpfin sunfish,Sharptail sunfish,Sharptailed sunfish
無危(LC)
食用魚類
大洋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本科魚類均體高而側扁,呈卵圓形,無尾柄。頭高而側扁。眼小,上側位,眼間隔突起。吻圓鈍。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喙狀齒板,無中央縫。鰓孔小,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體和鰭均粗糙,具棘狀或粒狀突起;無側線。背鰭高大呈鐮刀形;臀鰭與背鰭同形且相對;背鰭與臀鰭鰭條向後延伸至體末端相連而形成一圓形假尾鰭(pseudo- caudal fin)或稱舵鰭(clavus) ,幼魚特別延長。尾鰭消失。無腹鰭;胸鰭短小,圓形,胸鰭基部橫行,並不垂直。本種的特徵是舵鰭的中央突出。體背側灰褐色,腹側銀灰色;體側帶細小斑點。各鰭灰褐色。
最大體長可達3m以上,體重達2,000kg。
效益(利用)
在台灣通常只有翻車魚及矛尾翻車魚兩種,又以矛尾的產量占絕大多數。通常他們被定置網所捕獲,偶會被圍網或鏢旗魚所漁獲,通常在冬季或三丶四月產量較多。翻車魚雖然身軀龐大,但因模樣可愛,在國外很少被食用。台灣東海岸因在2000年的資源量大增,故被當地大力行銷推廣其食用的價值。從過去只吃牠腸子(又稱龍腸)變成從皮膚丶鳍丶肉到內臟都成為海鮮佳餚的全魚利用。甚至於將它中文俗稱的「翻車魚」也改為「曼波魚」。2003年起還每年舉辦「曼波魚季」,花蓮市也被稱為「曼波魚城」,有如東港又被稱為黑鮪魚的故鄉。不知是因為氣候變遷或是過度捕撈,翻車魚的數量近年來有大幅減少,體型變小的現象。到2016年的產量只有剩下以往的一成左右,實有重新評估其資源的狀態並加強經營管理的需要。由於翻車魚的研究調查困難,我們所知不多,因此基於預防原則,似應考慮以保育為優先,或改以「與曼波魚共游」的生態旅遊的方式,同樣可以創造經濟收益,達成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雙贏的目標。主要漁法為標旗魚法、定置網等,全年皆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