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gilogobius flavomaculatus Huang, Chen, Yung & Shao, 2016

黃斑鯔鰕虎
Yellow-spotted mangrove goby
河口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Gobioidei » Gobiidae » Mugilogobius
Mugilogobi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Gobioidei
Gobiidae
Mugilogobius

綜合描述

體型略延長,前方圓鈍而後部側扁。頭中大,眼大且位置高。雄魚吻部稍微長於雌魚,口裂大小中等,雄魚口裂略較雌魚大,可延伸至超過瞳孔前緣的垂直下方位置,雌魚則僅延伸至眼前緣的垂直下方位置;吻部閉合時,上頜略微較下頜突出。前鼻孔有較長的管狀邊緣突起,向前延伸突出於上唇。鰓裂的位置約為後鰓蓋的中央。後鼻孔則僅為一圓形孔洞。脊椎骨數10+16=26(3隻個體)。 第一背鰭鰭條數VI;第二背鰭鰭條數I/7-8(眾數為8);臀鰭鰭條數I/8;胸鰭鰭條數14-16(眾數為15)。第一背鰭形狀略似圓形,每根硬棘都不具有絲狀延長,II至IV最長,壓平時往後延伸,在雄魚可抵達第二背鰭的前緣基部,雌魚則否。臀鰭的起點相對於第二背鰭的第一根軟條基部之垂直位置;雄魚胸鰭大,平貼時,末端可達距肛門一個鱗片的位置,雌魚則否;腹鰭橢圓;尾鰭呈橢圓形,且具有圓形後緣。 縱列鱗數34-35(眾數為34);橫列鱗數10;背鰭前鱗列數18-21(眾數為19);胸鰭基部上方起始點至第一背鰭基部起始點鱗列數9。本魚種的鱗片數量分布詳見Table 16。體側被覆著大型櫛鱗,背前鱗區及後鰓蓋被覆著大型圓鱗,腹側腹鰭前方區域被覆著小型圓鱗,頭背部前方區域則裸露無鱗。後鰓蓋區域被覆著小型圓鱗,頰部則裸露無鱗。 頭部及軀體底色為黃色或黃褐色,體側具有7道明顯的垂直斑塊,第一道及第二道斑塊呈傾斜分布。頰部及鰓蓋區域具有黑褐色的網狀斑紋,在斑紋之間形成5-7個黃色圓斑。體鱗具有褐色邊緣,腹面為淡黃白色。胸鰭基部上方區域具有一道黑褐色斑紋,往上傾斜延伸至項部區域。胸鰭基部的中央區域具有一個的黑色斑塊。第一背鰭的鰭膜為淺黃色,中間區域具有一道水平方向分布的寬闊黑色帶,該黑色帶越往後方越寬闊,最後延伸到第一背鰭基部後方;在寬闊的黑色帶上方具有一道狹窄的白色帶,在白色帶的上方具有一道狹窄的黑色帶,形成第一背鰭的外緣。第二背鰭下緣區域的鰭膜呈黃色,上半部鰭膜呈淺灰色;第二背鰭中央區域的鰭膜具有數道放射狀的黑色斑紋,第二背鰭上方區域的鰭膜具有一道狹窄的白色帶,在白色帶的上方具有一道狹窄的黑色帶,形成第二背鰭的外緣。臀鰭鰭膜呈淺灰色,接近基部區域的鰭膜呈黃色,同時臀鰭具有白色邊緣。雄魚腹鰭呈淺灰色,雌魚則為淺灰白色。大型個體的尾鰭基部區域的鰭膜具有一個垂直分布的長條型黑色斑塊,小型個體則通常為橢圓型斑塊。尾鰭鰭膜呈淺灰白色,不具有任何線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gilogobius flavomaculatus 上次更新:2024-05-15

分布

已知分布於臺灣及日本西表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gilogobius flavomaculatus 上次更新:2024-05-15

尺寸

體長一般3~4公分,最大約5公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gilogobius flavomaculatus 上次更新:2024-05-15

棲地

棲息於河口感潮帶水域。
河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gilogobius flavomaculatus 上次更新:2024-05-15

保育狀態

本魚種在國內為罕見魚種,不應捕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gilogobius flavomaculatus 上次更新:2024-05-15

效益(利用)

無漁業利用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gilogobius flavomaculatus 上次更新: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