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任何被丟棄遺落,或是藉由河川、水道、風力等力量,進入大海的人工且難被分解的物質,都稱作海洋廢棄物,也就是海洋垃圾。
一開始是帆船選手在渦流發現了聚集的垃圾島,面積極大,各界才紛紛開始注意到這項問題。這些海洋垃圾其中以塑膠垃圾的數量最多,有一成的塑膠垃圾為廢棄漁網。而這些塑膠製品,估算要400年才能被自然分解,有些其實也不能完全被分解,而是成為塑膠微粒,繼續存在於海洋中。百分之八十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在地中海調查發現,每一立方公尺的海水裡,就包含了33種的垃圾。這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很大的影響,像是鳥類、哺乳類動物,都很有可能誤食,或是被纏繞。估計每年會有一百萬隻海鳥因為誤食垃圾無法消化而死亡。
起初都是民間團體比較重視,發起淨灘活動,估計台灣一年大概用掉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2016年淨灘就處理了20公噸的垃圾,比前一年成長了三倍,可見海洋垃圾的問題日漸嚴重。
根據數據,今天上半年就有55公噸的海洋垃圾,海岸垃圾有32公噸,海漂垃圾有7公噸,海底垃圾有7公噸。黑潮文化基金會也公布一個數據,也告訴大眾這些垃圾中以哪些種類為主,像是塑膠包裝、食物容器、寶特瓶保麗龍等等。而又以基隆市北海岸、嘉義八掌溪口、小琉球沿岸的海洋垃圾最多。
台灣東邊都是黑潮,而西邊會有往上的沿岸流,因此在基隆交會的時候,會形成一個逕流,加上海岸凹凸,因此垃圾就都留在台灣北部。
海洋保育的問題慢慢在改變,近年海洋垃圾的問題成為海洋保育的重要議題。特別是2015年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在海洋目標中,第一項就提到在2025年要大幅減少海洋污染的問題,特別是塑膠垃圾。
污染源的種類眾多,除了物理性的垃圾污染,還包含優氧化、漏油、工業廢水、農藥、環境賀爾蒙等等,在高雄紅毛港中的海水泡沫檢驗出超標的酚,影響生物健康與環境,也因此海洋污染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議題。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