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洋環境_海洋的分區

內容摘要:

海洋根據生態環境條件分區,依照不同深度的水層可分為:表層洋帶、中層洋帶、深層洋帶、深淵洋帶與超深淵洋帶。表層洋帶為海平面兩百公尺以上,光線充足,基礎生產率最高,溫度也較高。兩百到一千公尺為中層洋帶,其中有個躍溫層,溫度急速下降,生產率降低。一千以下是深層洋帶,沒有光線,水溫大約二到五度,且壓力大。另外還有更深層的水層,深淵洋帶以及超深淵洋帶。

對海洋生物而言,深海環境都是一樣的,不像淺層海域會受緯度、氣溫影響,也因此深海生物可說廣佈在地球的各個深海裡。海底表面是底棲生物的生存環境,依照深度可分為深海底區、深淵底區、超深淵底區。而在大陸棚深度以下的水域,都稱作深海。

潮間帶也有其分區,有高潮線、低潮線、中潮線,每個生物經過競爭、躲避天敵等演變後,逐漸形成固定的分區範圍。

亞潮帶是從最低潮線一直延伸到大陸棚的邊緣,綜括潮汐、波浪都會影響其生物的分佈情形。例如:台灣和美國加州、洛杉磯的緯度相近。但美國洛杉磯、加州的海洋生態為巨藻林,而台灣則是屬於珊瑚礁生態系。這是因為受到了海流的影響。在太平洋環流下,黑潮經由赤道,經過菲律賓,把溫暖的海水帶上來,因此台灣周圍的海域是溫暖的海水,適合珊瑚礁生態系。而海流繼續北上,流經日本,經過阿拉斯加,再往南到美國,此時仍是低溫的海水,符合藻類生態系的條件。

棲地越複雜,生物種類越多。每一種魚、每一種生物都有它適合的棲所與環境。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