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海鮮指南買對魚、吃對魚(下)

內容摘要:

臺灣素有海鮮王國之稱,但這稱號究竟是褒還是貶?若是愛吃海鮮的老饕,應該是值得驕傲的,但對關心海洋保育的人來說,這是破壞海洋生態的代名詞。

海鮮文化是海洋文化中的一環,關鍵點在於海鮮產業是否能夠永續發展。享受海鮮本身不是壞事,但要避免讓海洋漁業資源枯竭。

海鮮文化要如何永續?邵老師推動了海鮮指南供大家參考。推動至今,每年會根據政府所公告之保育類動物做更改,並且提供手機板讓民眾隨時查看。

消費者在選購海產時,可以參考下列的一些原則:一、養殖魚>海洋捕撈魚;二、常見種(量多)>稀有種;三、銀白色>有色彩;四、洄游種>定棲種;五、不買長壽的掠食魚(汞量高);六、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為什麼鼓勵大家食用初級消費者的小型魚類?而非食用屬於頂級消費者的大型魚類?主要是因為小型魚類不易消失,壽命短,且恢復力較快。

一支釣屬於傳統的釣魚法,目前被認為是對海洋生態衝擊影響最低的,通常用來釣大魚。底拖網用魚捕撈棲息於水底的生物,效率最高,但對棲地的破壞也相對較大。

海鮮指南到底有沒有效?書商、店家、博物館,自行發起印製海鮮指南、開始不販賣紅色魚種以及自行製作生態標章。


[前往講堂總覽

相關連結:臺灣海鮮選擇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