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生殖模式的多樣性

內容摘要:
魚類生殖與繁衍的方式千奇百怪,具有很高的多樣性,也會因地制宜而演化出不一樣的形式。

魚類繁殖的策略有很多種,各有不同。大多數的魚類行有性生殖,交配的方式很多元,大部分是異體受精,有時公母是不同的個體,但也有雌雄同體、又公又母、有性轉變的情形。例如黑鯛或小丑魚具有性轉變的本領,會因為環境或族群需求等不同因素而長成公魚或母魚,少數魚是自己的精卵結合,如「斑紋隱小鱂」,
是目前唯一知道可以自體受精的脊椎動物。

在魚的配對過程中,為了提升子代的孵化率跟活存率,會演化出一些人類看起來很特殊、有趣的行為。例如有時公魚會先築好一個巢,吸引母魚投向其懷抱。產卵後有時是公魚、或母魚來護卵。像吳郭魚、天竺鯛會將卵放入口中進行口孵,有些底棲性的魚類會有搧卵的行為,用胸鰭鼓動,讓底棲性的卵,透過水流交換達到比較好的氧氣性。

海底也有卵海戰術,大部分的魚類產漂浮性的卵,隨著海流散播出去。卵的數量達到成萬、上萬,甚至如翻車魚會有上億的卵,一次產很多,既使被吃掉一些,也仍會有留存的卵能夠活下去。

針對特定魚群的固定的產卵場域或者產卵期,最好訂為禁漁區、保護區,或者設立禁漁期,例如近來政府針對抱卵母蟹推行限捕的政策,希望讓螃蟹有機會繁殖下一代,一般民眾也應改變飲食習慣,認識到魚類除了食用之外,也有觀賞、研究的價值。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