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的掠食與共棲

內容摘要:

掠食者會演化出不同的特徵,像是分泌化學物質、毒性,或是擁有大大的嘴巴、牙齒銳利、移動速度快等。或是利用視覺欺騙,誘使獵物上門。

掠食者可分為靜態掠食者與動態掠食者,靜態珊瑚如珊瑚、海葵等刺胞動物 ;動態掠食者如魚類、鳥類、螃蟹等能自由活動的海洋生物。就算是像海星移動如此緩慢的生物,一天下來還是能夠移動上幾公里,去尋找新的覓食地。

移動尋找新覓食地勢必消耗更多能量,在原地守株待兔能省時省力也不一定。因此要如何取捨,生物本身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生態學上稱作最適掠食理論 。另外,掠食者依食性分類,可分為廣食者、專食者、挑食者。

在被掠食者方面,也有其躲避天敵的方法。像是保護色、偽裝成環境色與形體,或長出硬殼、長刺,發展出毒性、鼓漲成球等。例如:黑白相間的蛇鰻本身無毒,卻模仿有毒海蛇的模樣。也些魚類具有鮮豔色彩,則屬於警戒色,是對掠食者的警告。有一些生物則是遇到天敵的時候,才長出防禦的機制,稱作誘導防禦。舉例來說,有一些苔蘚蟲碰見天敵海蛞蝓的時候,牠的群體才會長出帶刺的皮。

共棲,有點像是一種片利共生,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也沒有危害。最有名的例子,像印魚附著於鯊魚、魟魚等大型魚類身上,以搭便車的方式,不用耗費自己能量移動,還能在大魚覓食時分一杯羹。還有海綿體腔裡住著小蝦蟹、陽燧足在柳珊瑚上,都是共棲的例子。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