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的生態系及魚類

內容摘要:
潮間帶,基本上是海邊從高潮到低潮之間的區域,為陸地與海洋的交界處,受到潮汐的影響。漲潮時被海水淹滿,除了岩礁岸外,在沙灘、岩礁間也會形成積水,我們一般稱為「潮池」。退潮的時候潮間帶除了潮池之外的水會乾枯,完全暴露於空氣中,因此,潮間帶的生物多有演化出特殊的生理構造以適應環境。

潮間帶的生活條件較為嚴苛,溫度、鹽度的變化劇烈,對魚類而言並不是很好的生存環境,但也因為可以躲避大魚獵食,因此小魚常常會在此度過生活史中最脆弱的時期,如海鰻、蝶魚、雀鯛、隆頭魚……等,長大後再游回離岸較遠的亞潮帶生活。

受限於環境,潮間帶的生物多半體積比較小,身體較扁,顏色偏黯淡,牠們有些眼睛長在頭上,尤其是在沙泥地,如彈塗魚、鳚科……等。為了適應潮間帶的地形,牠們可以暫時脫離水面,不需要一直在水中呼吸。少數種類如蝦虎、姥姥魚,牠們的腹鰭像吸盤一樣,能夠在浪濤沖刷下,讓自己不會隨便被沖下來。

潮間帶的生物有些皮膚比較粗糙,有些身體能夠分泌黏液,在生理的適應上,為了躲避敵人視力要很好,但味覺、嗅覺、聽覺比較差。

近年來,由於消波塊、漁港的興建,造成潮間帶的環境與生態受到嚴重的破壞。過去,潮間帶能夠看見各種生物生意盎然的景象,有各種藻類、各種貝殼、潮池中有許多種魚優游,還有海星、海膽、海參,但被破壞後成為光禿禿的一片,與過去大為不同。


[前往講堂總覽

相關連結:

《一個潮池的秘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4328